人生错题本:我用了两年的成长记录方法
缘起
前几天整理手机里的笔记,翻到一堆标着"#人生错题本"的记录,才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用这个方法已经两年了。
最开始只是看到什么有意思的事就随手记一下,后来发现这些记录还挺有用的,慢慢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。
现在回头看,这些零碎的记录确实帮我避免了不少坑,也学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东西。想着也许对其他人也有用,就整理出来分享一下。
为什么叫"人生错题本"
这个名字其实是我随口起的,但越想越觉得贴切。
学生时代谁没做过错题本?把做错的题抄下来,分析错在哪里,考试前再看一遍。当时觉得挺麻烦的,但确实管用。
后来我发现,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"题目"。比如看到别人处理事情的巧妙方法,我之前怎么没想到?或者看到别人犯错,心想我可不能这样。还有自己做错的事,如果不记下来,过段时间又会重复犯错。
就像学习一样,这些生活经验如果不整理,很容易就忘了。好不容易从一件事里学到点什么,转眼就抛到脑后,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懵。
所以我就想,既然学习有错题本,生活为什么不能有呢?
四个维度的框架
经过两年的实践,我把人生错题本分成了四个维度:
1. 见贤思齐
看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,我就学过来。
我有个同事叫张鹏,每天早上买早餐的时候,经常会多买几份给办公室的人。刚开始我觉得这人挺好的,但没想太多。后来仔细观察,发现这事儿还挺有门道的。
首先,早餐这个东西价格不贵,十几块钱的事,不会让人觉得欠了什么人情。但是对于那些经常来不及吃早餐的同事来说,这就是雪中送炭。而且张鹏还会留意大家的口味偏好,这次带豆浆油条,下次带包子粥,很用心。
我发现,这种小小的关心比什么贵重礼物都管用。大家对张鹏的好感度明显提升,有什么事也愿意找他帮忙。这让我明白,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不一定是大事,往往就是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。
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。有个朋友每次出门前都会问室友:“你要不要我帮你带点什么?“哪怕只是去楼下买个东西,也会这么问一句。这个习惯看起来很小,但体现出来的体贴让人很舒服。我现在也学会了这样做,确实能让关系更融洽。
2. 他山之石
别人踩过的坑,我就不用再踩一遍了。
前段时间在公司,看到一个同事接电话,声音不大,但内容是在咨询其他公司的工作机会。偏偏这时候领导从旁边经过,听到了几句。那个尴尬啊,空气都凝固了。
我当时就想,找工作这事本身没问题,但在公司里接这种电话确实不太合适。即使声音再小,也有被发现的风险。这件事让我明白,有些事情本身没错,但时机和场合很重要。
还有一次印象很深。有个人和领导说话,每句话都特别客套,“您辛苦了”、“麻烦您了”、“真是不好意思”,听起来很有礼貌,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后来想起《士兵突击》里的一个情节,那个会说话的兵总是说领导爱听的话,结果领导反而不喜欢,觉得太假。相比之下,许三多虽然嘴笨,但真诚朴实,反而更受欢迎。
这让我意识到,表达的艺术不是简单的客套,而是要找到真诚和得体之间的平衡。
3. 自身警钟
自己犯过的错,记下来避免重复。
我有个毛病,一旦觉得自己有道理,就特别想说服别人。有次和朋友讨论问题,我越说越激动,恨不得把所有论据都搬出来证明自己是对的。结果朋友直接说:“你这是要跟我吵架吗?”
我当时愣了一下,才意识到自己进入了"战斗模式”。明明是正常讨论,我却搞得像在打仗一样。后来反思,沟通的目的应该是相互理解,不是分出胜负。记录下这个教训后,我开始提醒自己,讨论时要控制情绪,多听少说。
还有一个老毛病就是拖延。每次都是临时抱佛脚,然后手忙脚乱。有次因为没有提前规划,差点误了重要的事情。那天晚上我就下决心要改变这个习惯,开始学习用日程管理工具。虽然现在还不能说完全改掉,但至少比以前好多了。
4. 认知补丁
有些东西我以前根本不知道,学到了就赶紧记下来。
有次看到一句话:“恩宜自淡而浓,威宜自严而宽”。刚开始没太懂,后来琢磨明白了:给别人恩惠要从小到大,这样人家会越来越感激;但立威要从严到宽,先严后宽人家会感激你,先宽后严人家会怨恨你。
这个道理让我想起很多生活中的例子。比如新领导上任,如果一开始就很随和,后来再严格要求,大家就会觉得他变了,心里不舒服。但如果一开始就比较严格,后来逐渐放松,大家反而会觉得他人性化。
还有一个概念叫"Ⅰ类错误和Ⅱ类错误”,听起来很学术,其实很实用。Ⅰ类错误是不该答应的事情答应了,Ⅱ类错误是该答应的事情没答应。前者会带来直接损失,后者会让你错失机会。
这个框架帮我分析了很多决策失误。比如有时候碍于面子答应了不该答应的事,就是Ⅰ类错误;有时候因为犹豫错过了好机会,就是Ⅱ类错误。知道这个分类后,我在做决定时会更谨慎地权衡。
具体怎么做
工具选择
我用的是flomo,就是那个卡片式笔记应用。选它主要是因为够简单,打开就能记,不用想格式什么的。而且支持标签,方便后面分类查找。
其实用什么都行,手机备忘录、微信收藏、甚至纸质笔记本都可以。关键是要顺手,想记的时候能马上记下来。
我的记录习惯
刚开始我也没什么章法,看到什么记什么。后来慢慢摸索出一些规律:
看到就记:这个最重要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有意思的事,心里想着"回头记一下",结果就忘了。现在我养成习惯,看到就掏手机记下来,哪怕只有几个关键词。
记具体情况:光记结论没用,要记当时的具体情况。比如不能只记"张鹏人很好",要记"张鹏给大家带早餐,还会留意每个人的口味偏好"。
定期翻看:我一般每周末会翻翻这周记的内容,有时候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规律。
标签分类
我的标签很简单:
#人生错题本/见贤思齐- 值得学习的#人生错题本/他山之石- 别人的教训#人生错题本/自身警钟- 自己的错误#人生错题本/认知补丁- 新学到的概念
这样分类主要是为了方便回顾,有时候想找某类内容就能快速定位。
一些收获
用了两年下来,我发现这个方法有几个好处:
1. 减少重复错误
记录下来的教训,确实帮我避免了一些重复的错误。虽然不能说完全避免,但至少有了警觉。
2. 加速学习
通过观察和记录别人的优秀做法,我学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技巧和思路。
3. 提高敏感度
养成记录的习惯后,我对周围的人和事变得更敏感,更容易发现值得学习的细节。
4. 建立成长档案
回头看这些记录,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,很有成就感。
一些局限
当然,这个方法也有局限性:
- 需要坚持: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没用的
- 质量比数量重要:记录太多反而会稀释重点
- 要结合行动:只记录不实践,效果有限
- 因人而异: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
给你的建议
如果你也想试试这个方法,我的建议是:
- 从简单开始:不要一开始就想建立完美的体系,先养成记录的习惯
- 选择合适的工具:用你最顺手的记录工具,不要为了工具而工具
- 定期回顾:记录只是第一步,回顾和应用更重要
- 保持开放:随时调整和完善你的方法
小结
人生错题本对我来说,就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工具。它帮我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智慧,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能力。
这个方法不复杂,但需要坚持。如果你也在寻找成长的方法,不妨试试看。
当然,每个人的情况不同,我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。但如果能给你一些启发,让你想到自己的成长方法,那就很有意义了。
你有什么好的成长方法吗?很想听听你的想法。
这是"人生错题本系列"的第一篇文章。后续我会分享这四个维度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案例,欢迎关注。